毛里求斯全稱毛里求斯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Mauritius ),毛是印度洋西南部島國。包括本島及羅德里格島、圣布蘭群島、阿加萊加群島、查戈斯群島(現由英國管轄)和特羅姆蘭島(現由法國管轄)等屬島。西距馬達加斯加約800公里,距肯尼亞的蒙巴薩港1800公里,南距留尼汪160公里,東離澳大利亞4827公里。海岸線長217公里。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分夏、冬兩季,終年濕熱。沿海地區年平均氣溫25℃,中央高原20℃。面積2040平方公里(包括屬島面積175平方公里)。
人口124.8萬(2005年估計)。居民主要由印度和巴基斯坦人后裔(68.4%)、克里奧爾人(歐洲人和非洲人混血,27%)、華裔(2.9%)和歐洲人后裔(1.7%)組成。官方語言為英語,法語亦普遍使用,克里奧爾語為當地人最普遍使用的口語。居民中51%信奉印度教,31.3%信奉基督教,16.6%信奉伊斯蘭教,另有少數人信仰佛教。
首都路易港(Port Louis),人口14.4萬(2004年)。夏季平均氣溫27℃,冬季平均氣溫18℃。
毛1968年獨立以來,經濟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尤其是八十年代以來,毛經濟一直保持持續穩定發展,成績顯著。1985-2000年毛里求斯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均增長率為6.09%。曾被世界經濟論壇評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59個國家”之一,列非洲之首。2000年毛國內生產總值為1,215.08億盧比(約合46.27億美元),人均GDP為102,447盧比(約合3,901美元)。2001年受“9?11”事件及世界經濟不景氣尤其是歐美經濟增長放緩的影響,經濟增長率降至5.8%。由于受Dina 颶風影響,預計2002年毛農業將比2001年下降6.1%,糖產量下降11.7%,毛總體經濟增長率將低于上一年,預計為4%。
獨立之初,毛里求斯經濟是以制糖業為支柱的單一經濟,糖出口占當時出口總值的99%,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近三分之一。當時人均GDP才220美元,失業率高達20%。
1970年毛政府果斷進行經濟結構調整,創立了出口加工區。十五年后出口加工區即在出口額、就業人數、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等方面全面超過了制糖業,從根本上改變了原來單一的經濟結構。與此同時,旅游業也迅速發展,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出口加工業、制糖業、旅游業自此成為毛經濟的三大支柱。90年代以來毛又重視發展服務業,鼓勵發展離岸金融業務和轉口貿易,擬使毛成為印度洋上的金融貿易中心。同時毛也大力發展信息通訊業,致力于將毛島建設成為“網絡之島”以及地區性的信息通訊中心。金融服務業和信息通訊業已經發展成為毛經濟的第四和第五大經濟支柱。 |